北大数学博士:为什么我认为“弱势家庭”的孩子更适合学理科?

来源:小花生网时间:2023-06-16 22:47:59

北大数学博士:为什么我认为“弱势家庭”的孩子更适合学理科?

檩子:今天来看一个有趣的话题,这个话题其实每年这个时候都被反复提起,就是:学文还是学理,孩子该怎样做专业选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个话题对于小花生的读者来说有点“超前”,咱孩子还小呢,急啥!所以我们说的也不多。不过今天看了一些这方面的报道,觉得有些观点还是挺有趣的。

古人说“仓禀实而知礼节”,感觉各种关于文理科选择的讨论中,多数认为理科是属于“仓禀实”层次的,文科属于“知礼节”层次的。也就是说,如果家庭经济条件良好,学文科比较有条件;如果家庭经济情况比较紧张,那学理科比较实际。

有报道说,这种趋势在国内似乎越来越明显,而在国外也是如此。

1780年,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约翰·亚当斯在写给其妻子的一封信中谈到了有关后辈教育的问题。他表示,希望他的子辈都能学习一些用于建设国家的实际学问,比如数学、航海和商业等。这样,到了他的孙辈一代,“我们的孩子就有了学习美术、陶艺、音乐和文学的物质基础。”

200多年之后,美国的现实正在朝着这个方向疾驰而去。目前的美国大学里,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更愿意选择“有用”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物理等;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与之相反,更多选择诸如历史、文学以及表演艺术等学科。

不过,统计数据也表明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将来的年平均收入会比人文专业出身的学生高不少。

“家庭收入对学生的主修选择的确有很大影响。”康奈尔大学的社会学学者金·威登在查阅了美国国家教育数据中心的统计资料后表示。

“经济宽裕人家的孩子选择对就业不太好的文科专业是因为他们的家境允许承担潜在的失业风险。” 她说,“还有一个可能是,富裕家庭的孩子从小就相对更多地受到文艺和文学熏陶,这让他们产生对这些人文学科的认可,并且也影响了大学专业的最终选择。”威登说。

以上文字摘自《看世界》,由畏德编译

有位获得北大数学博士学位的作者单治超,对这个问题还专门做了论述。他说:经济基础薄弱家庭出身的孩子在理科上做到优秀的可能要超过在文科上做到优秀的可能。

事情要从我大约一年多前发布的日志《文科是有钱人学的》说起,为了便于说清问题,先把这篇日志部分引用一下:

一位朋友说:文科是有钱人学的。其立论依据在于:理科好就业,文科不好就业。我的观点是:即使文科就业状况与理科相同,文科依然是有钱人(强势家庭)的专利,穷人家(弱势家庭)孩子在学习文科上具有天然的劣势,下面加以论证:

1、理科对家庭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要求比较低。

只要有教材,习题集和纸笔就可能学好理科。此外,理科的结论往往是公认的,没有异议的。所以穷人家孩子只要做题正确率比别人高,很容易得到认可。这对于自卑的穷人家孩子来说,是获取自信的重要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这激励了那些有一定理科天分的穷人家孩子把理科学得更好。

2、我们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划分为what, whyhow两类。

思考how类的社会问题时,是企图参与社会实践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但小学教师出于拓展人脉的需要,往往会任命有权有势家庭的孩子担任班干部。

穷人家孩子当不上班干部,做个“平头百姓”,其表达权、决策权、执行权都被剥夺。没有表达、决策、执行的机会,其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自然而然就退化了。这使得穷人家孩子不再乐于思考how类的问题,因为即使思考也是空想,没有实践的机会。

思考what和why类的社会问题,这对家庭文化背景要求很高。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建立有深度的认识,是需要建立在大量阅读讨论写作基础之上的。

可是穷人家的家长自己就对社会理解不深刻,他们至多理解到“好好学习,上个好大学,可以改变命运”这个深度。穷人家长能懂什么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穷人家长能写出好文章来吗?穷人家长能会说外语吗?家长的文科思维能力差,不能在孩子幼小阶段给孩子以人文社科思维的训练。而文科的思维往往又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其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较之学校教育更大。基于这些原因,穷人家孩子更容易单纯,幼稚。

如果回首中国历史,科举时代能中进士的,往往都是家庭有一定背景的孩子。穷人家孩子想通过科举翻身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古代只考文科没有理科,当代有了理科,从某种意义上给了穷人家孩子翻身的机会。如果还是一篇作文定终身,那穷人家孩子还是没有翻身的机会  ...

此文发表后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的人认为我是轻视了理科的难度,认为理科就是做高中习题那么简单。这种“认为”显然是一种误解,我本人是北大数学博士,对于数学的难度有着一定的认识。

还有的人针对我文中的一句话提出了质疑。这句话是:穷人家长能懂什么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他们说:其中的“文学 ... ” 替换成 “量子力学,量子场论”也依然成立啊。

我的观点是:文史哲经社这些学科对于任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都是应该学习的学科,事实上国内外很多大学都开设相关选修课,这些学科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是有影响的。而“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则过于高端,没听说哪个大学给非相关专业开设类似的选修课,学不学这种课对于人生的发展应该也影响不大。所以质疑我的人把 “文学 ... ”与“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置于对等的地位是不合适的。

我想我应该把我的观点再重新阐述并加以论述。

首先我把“穷人”和“有钱人”的对立更确切的设置为“弱势家庭”和“强势家庭”的对立。“弱势家庭”通常经济条件困难或一般,文化程度较低,户籍通常是农村或中小城市;“强势家庭”通常经济条件富裕或良好,文化程度较高,户籍通常是大城市。

我的观点是:对于所有学科,“弱势家庭”的孩子想取得一定的学术地位(例如成为大学教授)都相对于“强势家庭”的孩子占劣势;但对于理工科来说,这种劣势明显度要低一点;而对于文史类,这种劣势则极其明显。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们把智力都高于普通群体,而且对学术都感兴趣的一个“弱势家庭”孩子和一个”强势家庭”孩子放在一起,我认为他们未来成为学者(例如成为大学教授)的可能性取决于“物”和“人”的条件。而理工科受“物”和“人”的条件影响要低一点。

咱们先看“物”的条件。

首先我们承认,学习所有学科都得读书,不读书是不可能有学问的。而“弱势家庭”的藏书量显著低于“强势家庭”。对于文科来说,两个18岁的孩子,可能读书量已经相差巨大了,因此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也相差巨大了。

可是理工科呢,我就举我的专业数学来说吧,数学这个学科是必须按顺序学的,这个和文科就不太一样。假如你高中数学没学好,根本不可能读懂大学数学,或者说勉强读懂也是肤浅的。除了极个别的数学天才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对现代数学有一定认识之外,绝大多数数学系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对现代数学的认识都约等于0,无论他或她来自”弱势家庭“,还是来自”强势家庭“。因此即使一个学生来自”弱势家庭“,上大学之前对现代数学一无所知,但上大学之后勤奋学习,将来读博士,按部就班搞学术,成为名家倒是很困难,但当个普通大学的教授还是可能的。

再看“人”的条件。

做学问必须要有人引领,有人和你讨论。这种人主要是老师和家长。说说老师。老师这一块,我相信中学阶段好的理科老师是大有人在的,即使在中小城市也是这样。或者即使老师不是名师,但做到称职的话,也足以把中学的数理化讲清楚。学生如果感兴趣呢,就多投入点精力,多做做题,多思考思考,对未来的学术发展来说,做这些也算够了!

但文科这一块就不是这样了。首先我们得说我国的文科本身发展就滞后,文科的好师资相对理科就要少很多。而且文科需要大量阅读,中学的文科老师多数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也就忙着看孩子去了,学术水平并不高。很多落后地区的中学文科老师基本就是把书上东西整理整理,结构搞清楚,穿穿线,然后到课堂上复述一遍。学生问他们一点基础知识他们都未必会,更谈不上有深度的交流了。总结上面的一段话,就是师资的内部差异性,文科比理科强。而什么人享有好的文科师资?答:大城市的孩子。因此有理由认为”强势家庭“相对”弱势家庭“遇到好的文科老师的可能性更大。

除了老师,就是家长了。我认为绝大多数”弱势家庭“的家长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是差的。

第一,他们多数生活在中小城市,从事非常平凡的工作,对于高端的工作,例如学术研究,或者是比较复杂的经济政治活动,根本就一窍不通,他们自己就是”井里的蛤蟆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既然这样,他们怎么可能引领孩子对这个社会有一个宏观的全局性的认识?

第二,他们急于让孩子改善社会地位,因此对于“学习”这件事持功利主义的态度,教育孩子上大学之前学习是为了高考,上大学之后学习是为了就业,至于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学习是人内在的需要,这个高度他们还达不到;

第三,他们自身受教育程度低,因此认识水平也仅限于直观的东西,对于抽象的形而上的问题根本理解不了,自然也不会去谈。

基于以上原因,我仍然持原观点:“弱势家庭”的孩子如果有志攀登学术高峰,在理工科上还有戏,文科呢,我不敢说不能,但是劣势大一点。

来源:单治超

标签: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吉利金鹰两厢(吉利金鹰)-环球短讯
下一篇:最后一页

精彩图集(热图)

热点图集

最近更新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